重複曝光效應與韓國瑜

去年投票日(11月24日)開票前,同事開了東森新聞頻道。女記者訪問韓國瑜,讓他暢所欲言。接下來,女記者訪問韓國瑜的女兒,一樣讓她暢所欲言。然後女記者把韓國瑜的女兒所說的再複誦一次。

過去有一陣子,媒體上天天有柯文哲的消息。如今統媒用的是同一招。只要韓國瑜有任何發言或動作,不管有多無聊、多離譜、多失禮,統媒一律加以報導。之後若韓國瑜因此被人批評,統媒再報導一次。如果有來自韓國瑜或高雄市觀光局長潘恒旭的「澄清」或修正,再報導一次。亂開支票時報導一次,跳票後道歉或狡辯時再加碼報導一次。如此可以造成天天有韓國瑜新聞的效果。

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 p.95–6:

史丹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札杭茲(Robert Zajonc)…在一九六八年發表研究成果。此研究發現可說是史上最重要的創見之一,對從事廣告、行銷的專業人才和他們較不光采的同行──詐欺好漢們──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知識。…札杭茲發現,受試者看同一個圖像愈多次,就愈喜歡它…即使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看到什麼…札杭茲稱這為「重複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熟悉感是滋生好感的溫床。

看來統媒是鐵了心打算這樣玩到2020年總統大選。高舉新聞自由大纛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主委詹婷怡的領導之下,被評為「誰都管不到它,它也什麼都不管」、「荒腔走板、無恥無能」,雖然統媒很明顯地昭告天下「我的字典裡沒有『媒體自律』4個字」,NCC仍優雅地秉持「無為而治」之道。看不下去的公民又該如何呢?

歌劇《蝴蝶夫人》

下個月即將看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歌劇《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蝶々夫人、ちょうちょうふじん、マダマ・バタフライ)》的現場演出,先預習一下。

劇情大綱、名曲介紹、劇本:

本劇女主角為蝴蝶夫人秋秋桑(Cio-Cio-San、蝶々さん、ちょうちょうさん),在第一幕中的設定為15歲的芸妓。

網路上現在所能買到的《蝴蝶夫人》DVD,看來看去沒有很喜歡的。Youtube上有去年12月7日Teatro Alla Scala di Milano(亦即本劇在1904年首演的所在)演出的全劇(近3小時,畫質很好,但沒有任何字幕),我決定把買DVD的錢省下來:

以下按照上述影片的時間加以註解:

閱讀全文

紀錄片《核廢夢魘》

很多人挺身反核的最大原因是:人類現階段並沒有能力處理半衰期可超過萬年的高階核廢料。紀錄片《核廢夢魘》揭露了人類處理核廢料時是如何輕忽與荒唐

閱讀全文

從《論語》到日本的「女兒節」

論語.先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臺灣 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第143頁提到:古早的清明節是在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又被稱為「上巳節」,是後來才被固定為農曆三月三日,而那天是春浴日。

蔣介石死後,中國國民黨為了讓其追隨者在蔣的忌日去慈湖上香感傷流淚(無法掃蔣介石的墓,因為一直沒有入土為安),所以將四月五日訂為「民族掃墓節」。不過現在靈骨塔比墓多,以後還可能跟著日本流行「零死」,那麼「民族掃墓節」是否要改名稱?

而日本的「女兒節」(雛祭り,ひなまつり,又被稱為「上巳」、「桃の節句」)也是在三月三日(以前是陰曆,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曆)。

結論:暮春三月,曾點跳到河裡洗澡,日本過女兒節。

方言札(ほうげんふだ)

以下出自維基百科

方言札是廢除方言、強制推行標準語的一種手段,即在方言使用者的脖子上掛上牌子以示羞辱。
…大正年間…日本政府將方言宣傳為「難聽的語言」(悪い言葉)、「可恥的語言」(恥ずかしい言葉)…在東北地方、九州地方以及琉球群島的各個學校使用方言札來強制推行共通語。…
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於二次世界大戰後推行國語運動時,此手段也用來懲罰說地方語言的學生,俗稱「掛狗牌」。

高橋哲哉犧牲的體系:福島.沖繩》第152頁:

…明治政府在沖繩縣推行同化政策,沖繩人被迫必須成為帝國的臣民。學校教育裡禁止說沖繩的語言,配合「方言札」的使用,強制只能說日語等的政策削弱了沖繩人的民族性…. 這種教育政策是往後在台灣、朝鮮半島所實行的殖民地教育的先驅。

不同殖民者對於被殖民者的「教育」,其間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性呢。

註:不知何謂"Settler State(遷佔者國家)"者,請讀以下參考資料:

台灣史哪個階段不殖民?

不能戳的秘密 2013雙碟版DVD

不能戳的秘密 2013雙碟版DVD

心得:痛心疾首,讓人強烈懷疑台灣是不是還有未來。短視的官學產不願面對真相,政府的所作所為正如同第2片DVD的1:01:09所說的「逆行倒施」。這就是我一向說的:R.O.C.是Republic of Cheating的縮寫。

註:第2片DVD的1:02:01畫面右邊穿黑色衣服的記者笑得很可愛。希望以後政府的禮義廉官員不要再講一些嚴重低估記者智商的謊言而讓記者露出鄙夷、不齒的笑容。

受保護的文章:「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心得

該內容受密碼保護。如欲檢視請在下方輸入你的密碼:

非暴力抗爭(Nonviolent Struggle)入門

在服貿與核四的巨大爭議之後,「割闌尾計畫」號召罷免「只有黨意,沒有民意」的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蔡正元、林鴻池以及吳育昇,在短短幾天內募集了超過1196萬元的資金。

馬政府的反應是:

閱讀全文

《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書摘

作者:William J. Dobson
譯者:謝惟敏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4/01/08

台灣民主已深陷危機中。

第76–79頁:

二十一世紀的獨裁者也渴求權力,但一定要法律幫他們背書。對那些想要用民主表象來遮掩獨裁本質的政權來說,法律是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法律、規定、程序法都可以變成獨裁的工具,有效地讓反對人士噤聲…。…專制政府希望藉法律獲得正當性,結果往往不是如此。即使他們創造出來的法律有所偏頗,也足以讓他們原形畢露、毫無正當性與合法性。革命的契機也許不需太高的門檻,這些即已足夠。

閱讀全文

「聯合國人權兩公約」

「聯合國人權兩公約」,是指聯合國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我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5年前公布)的第2條明定:「兩公約所揭示保障人權之規定,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

兩公約的中文版條文,可在法務部網站的「人權大步走專區」裡找到,全文轉載如下:

閱讀全文

談〈一個歐洲交換學生在台灣的面試經驗談〉

《商業周刊》有篇〈一個歐洲交換學生在台灣的面試經驗談〉。

我的解讀不太一樣。

閱讀全文

受保護的文章:京都三月:出國進修書面報告

該內容受密碼保護。如欲檢視請在下方輸入你的密碼:

受保護的文章:《烈火中的二二八》讀書心得

該內容受密碼保護。如欲檢視請在下方輸入你的密碼:

《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親子門診》

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親子門診》是上個月剛出版的新書。好看,我一天就把它看完了。

本書兼顧心理學理論與作者本身的臨床經驗,在現今社會環境的脈絡中「從父母的立場出發,思考父母的處境…試著描述父母的困境,試著為父母清楚勾勒出他們所面臨的真實社會,也試著指出親職的存在(不論是過或不及的親職)對孩子們成長的影響」(本書第21-22頁作者自序)。

作者時刻不忘反省自己的不足、局限甚至錯誤,體現出真正專業者的謙卑;某些冒牌「心理專家」的武斷與傲慢與其相比,令人歎息。

閱讀全文

《生死學中學生死》書摘

生死學中學生死
著者:辜琮瑜
出版者:法鼓文化

人性總是不願意面對恐懼、面對未知,但「死亡」正是人生最大的恐懼與未知之一。

作者雖然是佛教徒,可是本書中的說法並不執著於佛法中的生死觀,而能兼顧各家之長,在豁達大度之中讓我們看到無限的選擇與可能。

想當初還沒退出「麥得國際心智研究機構」(實際立案名稱為「麥得企業管理顧問社」)時,我還曾經聽麥得講師──所謂的李寧說以後要教大家「生死學」呢!在麥得的真相漸次大白的今天,也只能對所謂的李寧上述的說法一笑置之了。

閱讀全文

《贖罪》(湊佳苗著)

讀過《告白》之後,說什麼也要買《贖罪》來讀。 看了故事大綱之後,我最大的疑問是:大和民族為什麼會有這種「凡事先怪自己不怪對方的特質」?畢竟要先有自己犯了罪的自覺,才有接下來如何「贖罪」的問題呀! 台灣脫離日本統治已超過60年,所以台灣人的思維裡好像已經沒有這種日本特質了。 我曾經發現自己被兩個人騙了。錢被騙走就算了,但我不能忍受自己對那兩個人的信任被利用、被踐踏。所以一開始我只希望那兩個人認錯、道歉。 等了一年,還是等不到那句抱歉。我只好放棄這個不合理(不合乎台灣人常理)的期待。我同時放棄的,還包括對某些人的信任。 我想那兩個人應該不是不想抱歉,而是完全缺乏犯了罪的自覺;既然不自認有罪,根本不會考慮要不要贖罪、如何贖罪。這才是台灣人啊!Do in Taiwan as Taiwanese do. 或許將來會有台灣人寫出一本《脫罪》吧?

《告白》(湊佳苗著)

各位不見得知道「湊佳苗」。只要說「是松隆子主演的電影」,應該就會有很多人恍然大悟吧?

我花了不到半天時間就把這本書讀完,欲罷不能。之後仍然深陷於書中描寫的黑暗情節之中,良久無法自拔。

森口悠子老師是某國中一年二班的導師,她的女兒愛美被該班的學生渡邊修哉(「少年A」)及下村直樹(「少年B」)所害死,一開始雖被認為是純粹的溺水意外,但後來森口悠子查出真相。她沒有報警,而是選擇在離職前的最後一天向全班學生宣佈真相、兩位凶手,以及──她已把愛滋病患(愛美的父親櫻宮正義)的血液加入渡邊修哉及下村直樹剛剛喝下的牛奶裡。(請台灣人自行參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

閱讀全文

《陳樹菊:不凡的慷慨》書摘

台灣人必讀的書:

陳樹菊:不凡的慷慨(陳樹菊正式授權版本)

很難想像在詐騙橫行的台灣竟然有人如此慷慨。與某些為了阿堵物而不惜滿口謊言的傢伙相比,她的直率、勇氣與信用更顯得珍貴。

但是我們從報紙的報導多少可以知道:陳樹菊女士小時候家裡的經濟狀況並不好。本書中也提到她因為貧窮所受過的磨難,甚至在亟需用錢時還遭到有錢的親戚「以近乎戲耍的態度來應付爸爸」(第43-44頁)。 陳樹菊女士曾為了生活拮据而吃過這麼多苦頭,那麼她「不役於物」的胸懷與智慧是怎麼轉化而來呢?這是我閱讀本書前最大的疑問。

以下是書摘:

閱讀全文

《最後的演講》書摘

五個多月前讀完《最後的演講》。這本書是「麥得國際心智研究機構」(實為「麥得企業管理顧問社」)推薦的書籍。(如果您有所不知的話,容我再重複一次:我家已經在看清麥得的真面目之後斷然退出麥得了。)

我發現書中幾個段落很適合用來反省身為家長的心態及檢視麥得二人組的作為,在此與各位分享:
閱讀全文

受保護的文章:《天地一沙鷗》讀後心得(寫於517遊行日之後)

該內容受密碼保護。如欲檢視請在下方輸入你的密碼: